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要闻   >>  文章详情

蜀道清洁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度经营暨“十五五”中长期规划分析会

发布时间:2025-06-26 10:26    来源:本网    阅读:153次

6月18日,蜀道清洁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度经营暨“十五五”中长期规划分析会。会议总结了已投运项目运行情况,系统分析了2025年经营目标任务与“十五五”中长期战略规划,聚焦战略布局、结构优化、效益导向、科技创新等关键因素,分析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2025年度经营重点工作与“十五五”发展目标。

会议指出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运在建权益发电装机规模达1050万千瓦,其中已投运控股装机容量350万千瓦,蜀道清洁能源集团以水电为基荷、光伏风电为补充的电源结构优势愈发显著,为能源供应的稳定与高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电项目协同典范。毛尔盖42.6万千瓦水电站+42万千瓦光伏项目采用前沿的“水光互补”智能调控技术,通过水光联合调控一体化运营,成为四川省探索水光深度协同的标杆工程。

光伏项目效能提升。吐鲁番100万千瓦光伏光热一体化项目独具特色,通过为光热系统增加电熔盐锅炉,巧妙地将中午弃电及部分低谷电量转化为蓄热量,在高峰时段通过光热的汽轮机发出高价电,在有效减少光伏弃电同时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风电项目智能运维。若羌县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年发电量26.7亿千瓦时。公司充分利用若羌县作为全区十大风区之一的资源优势,部署智能风机智能运维系统,实现了设备故障的提前精准预警,大幅降低了非计划停运率,保障项目稳定高效运行。

会议要求2025年,公司锚定“高质量投产、高效率达效”目标,全力推进312万千瓦在建项目加速投产,力争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利润总额2.3亿元。通过技术赋能、精细管理与资源整合,确保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为能源保供与企业增效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确保关州水电项目恢复发电。针对富能关州24万千瓦水电站修复提升等,开展系统性修复升级工程。要求通过增容改造技术、数字化监测系统,对机组进行全面优化,进一步提升水电站的发电效率和运行稳定性,确保完成年内首台机组发电目标。

二是确保光伏项目提质增效。盐源68万千瓦光伏项目配套构网型储能系统,要实现光伏与储能的精准协同,为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贡献力量;在已中选阿坝政府投资人优选的基础上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力争年内阿坝县2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落地,总结吐鲁番光伏光热项目的成功经验打造国内领先的高原光伏光热清洁能源供能综合能源示范基地为目标,融合塔式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技术,形成“光伏日间发电送出、光热高峰发电顶峰”的协同模式,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适配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新周期。

三是确保风电项目形成稳定支撑。新疆哈密20万千瓦风电项目要依托哈密三塘湖的优质风力资源,构建“风电 + 智慧运维”一体化体系,有效提升电力稳定性与可靠性,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能源供应提供有力支持。

会议强调公司要以前瞻视野拥抱发展新周期,以创新思维挖掘差异化竞争优势,以战略定力凝聚全员发展信心,以务实举措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以高质量“交通+能源”综合能源发展与加速新型能源体系转型为核心,聚焦水电、风电、光伏、储能全产业链布局,加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力争2030年实现权益装机2132万千瓦以上,电力资产年利润总额达15亿元,为西部能源开发树立差异化发展标杆。

一、抓住区域战略机遇,领航稀缺风光装机发展新征程。

一是紧抓四川省区域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蜀道集团交通资源优势,按照“水电优先、风电优选、光伏审慎”的投资原则,有序开发“交通 + 能源”模式储备的新能源资源 4000 万千瓦。尤其是做好高速公路、铁路高额投资与风、光新能源投资联动协同的模式,发挥好公司非技术成本全省最低的优势,在“十五五”期间,省内开工建成风、光项目760万千瓦,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是紧抓“疆电入川”战略机遇。公司作为四川侧牵头主体深度参与“疆电入川”配套电源开发,以实际行动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生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疆电入川”落地5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项目,将新疆的清洁能源“搬运”到四川,将两地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川疆两地乃至全国的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参股流域水电纵深推进,筑牢公司现金流稳健基石。

公司深度投身于大渡河、金沙江流域14级水电站开发领域,积极践行参股流域水电战略。预计“十五五”末,实现流域参股权益装机387.07万千瓦。

一是央地携手,战略引领明确前行航向。蜀道集团已与国家能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流域开发等领域巩固既有合作成果、拓展全新合作边界、优化合作生态体系,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优势赋能。同时,蜀道集团充沛储备新能源项目优势,协同金上、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可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强强联合的组合,共同着力打造央地合作的新典范。

二是成效初绽,已建项目铸就稳定收益。目前,苏洼龙水电站已建成投运,大渡河流域龙头电站双江口等一批电站也投运在即,总装机容量达406万千瓦,为公司带来了稳定可观的分红收益,也成为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是滚动推进,在建储备项目蓄势待发。积极配合推进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拉哇等1293.6万千瓦在建水电站的建设工作。水电项目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秉持“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有序”节奏,全力配合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高效实施,力求项目尽快投入运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四是协同共进,配套新能源项目提质增效。要依托流域水电送出通道,加强央地合作,共促配套350万千瓦水光互补项目开发。水光互补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开发模式,巧妙地将水电的稳定性和光伏的间歇性有机结合,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加强措施,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科学搭配水风光储互补,能源结构优化成果斐然。

要积极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精心构建“水电基荷 + 风光互补 + 氢能储能协同”的抗风险体系,通过科学搭配水风光储互补,深度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抗风险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科学配比,驱动能源产业效能跃升。公司在运在建权益装机规模达1050万千瓦,以水电作为基荷电源、新能源作为互补电源、氢能储能作为能源调节转化环节进行科学配比,相互协同、高效运转。有效对冲风险,使企业能够更加从容地适应新能源市场化电力交易。在蜀道集团大力支持下,依托平台优势,加快优质水电两大标的重组并购,确保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立体布局,构建储能产业多元矩阵。公司通过电网侧、负荷侧、电源侧的全方位储能布局,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储能产业体系。在电网侧,彭州永定桥与泸州叙永震东电化学储能电站即将投运。东部新区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与温江鱼凫独立储能电站将进一步丰富储能的技术类型,为电网提供坚实保障;在负荷侧,金堂时代工业园区与河南新天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储能项目,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依托高速公路场景打造的分布式储能网络也缓解交通负荷高峰期的供电压力,为交通能源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电源侧,聚焦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性提升,盐源680MW 光伏项目部署的薄弱电网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系统,显著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效率,实现电源侧“发储协同”的高效运行。

四、加速新型能源体系转型,以三大战略驱动技术创新。

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速推进新型能源体系转型,通过实施矿电协同战略、交能融合战略、能源科技战略三大核心战略,构建起涵盖绿电产业链全环节的创新生态体系,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提供“蜀道方案”。

一是矿电协同战略:打造零碳供能样板,赋能矿业绿色发展。依托蜀道集团丰富的大型矿产资源布局,要构建“新能源+矿山”一体化模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清洁能源供应的深度融合。在世界屋脊某世界级铜矿,要打造集风电、光伏、储能、光热于一体的零碳供能样板工程,建设70万千瓦风电、88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4*1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并配套360万千瓦时构网型储能系统,实现年产20亿度电的矿山100%绿电供应能力,彻底颠覆传统矿山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利用模式。

二是交能融合战略:开拓“交通+能源”新场景,激活路域资源潜力。创新“交能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零土地成本+内生消纳闭环’的能源开发新场景,将交通流量转化为稳定绿电收益,形成传统新能源企业难以复制的资产周转率与ROE提升逻辑。目前在高速公路边坡、服务区等区域,公司已部署4.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并配套5.35万千瓦时储能系统,年发电量达5000万度,实现路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已同步完成150MW高速公路路域分布式光伏的规划选址,高速公路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等资源,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开创交通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三是绿电产业链协同:构建生态闭环,释放规模效应。通过构建绿电产业生态圈实现能源自给与协同增效,依托蜀道集团交通基建主业优势,深度挖掘内部能源需求潜力,以能源消费侧牵引供给侧改革,形成覆盖“生产端-消纳端-转换端”的三级驱动模式,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绿电产业生态闭环。在消纳端,蜀道集团庞大的内部需求形成稳定的能源消耗场景,预计到2030年,蜀道集团能源需求规模将达50亿元,约占四川省用电量超1.5%。在转换端,依托蜀兴公司统一售电体系,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转换,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构建虚拟电厂运营体系,通过对内部用电负荷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和调峰辅助服务,获取额外的市场溢价收益。

公司领导班子、各部门(直属机构)、相关直管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